奥运会上发放的避孕套 到底是给谁用的?
前段时间看了一则新闻,加拿大冰壶运动员Jill Officer在社交媒体,晒出了奥运村里领取一空的避孕套,引发了全球网友的热论。
乍一听,运动会和避孕套似乎格格不入,而且在新冠疫情这个特殊时期,更加强调保持距离,为何还会提供“不合时宜”的避孕套呢?
无独有偶,去年东京奥运会也因为同样的操作空降了热搜。
所以,对肢体接触都“严防死守”的主办方,为何“免费发放避孕套”?
又或者,“这些避孕套是准备给谁用?”
奥运会发放避孕套,并不是新鲜事
奥运会发放避孕套这一行为,也并非日本首创,而是由来已久。
其实,第一次奥运会送避孕套是从1988年汉城(现称首尔)奥运会开始的,渐渐的奥运会送避孕套也成为了传统。
据说是因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那年结束后的第二年,当地忽然出现了很多混血的“奥运宝宝”,母亲是当地人,但是父亲不详,肤色也是各种各样。
这个现象引起了国际奥委会的重视。
目的是为了防止艾滋病传播,鼓励安全性行为。
于是到了1988年首尔奥运会,开创性地准备了8500个避孕套给运动员。
从此奥运会发避孕套变成了一个传统,并且一届比一届发的多:
1988年
首尔奥运会只提供了8500只避孕套
1992年
巴塞罗那奥运会则跳跃式地提供了5万只
2000年
悉尼奥运会发放的避孕套则达9万只
2004年
雅典奥运会提供了12万只,但据说没能满足需求
2008年
北京奥运会相对保守,提供了10万只
2012年
伦敦奥运会提供了15万只
2016年
里约奥运会创纪录的提供了45万只
2020年
东京奥运会提供了16万只
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曾对160名男女运动员进行研究,发现经常运动的人,有更频繁和更愉快的性生活。
奥运选手们不光长期进行身体锻炼,比赛时,身体还会分泌内啡肽和肾上腺素。这两种物质可以令人愉悦,也会增强性欲。
赛前“为爱鼓掌”,会不会影响运动员的状态和成绩?
这种强度,远远低于慢跑的能量消耗。对于运动员们来说,也许只能称得上是热身运动。
《运动医学与体育健身》的一项研究称,运动员们在大赛期的性行为,存在“2小时时间窗”。
简单来说,就是事后5分钟、10分钟内心率显著偏高,到了2小时的时候,心率变化已经不明显。10小时后再行压力测试,性行为对心率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。
此外研究指出,“为爱鼓掌”后大脑会释放出和犯困类似的化学物质,能助人转移注意力、缓解焦虑等情绪。
比赛成绩的好坏,或许并不取决于运动员们是否赛前禁欲。
关于奥运会与避孕套,还有一件趣事。澳大利亚的选手杰西卡·福克斯 (Jessica Fox) 在东京奥运会女子划艇比赛中夺得金牌,她将其归功于避孕套。
赛前,她的皮划艇意外破损。无奈之际,她想到了避孕套——结实、高弹、防水,简直是修复的理想材料,而被套套附体的皮划艇也确实不负所望。
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